7月13日早上,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晏子博士在南校区院系办公楼245会议室为天游官网师生做了一场题为“英语学习者自我评估研究:如何将理论落地”的精彩学术讲座。该讲座为教师发展论坛第95讲,由人事处、教师发展中心主办、天游ty8检测中心承办。天游官网肖建芳教授为该讲座担任主持。
讲座现场
晏子博士首先用一个问题引发大家思考“在教学和评估学习的时候,有什么基本问题需要关注”,并指出最关键的三个问题:学生目前水准、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(Sadler, 1989)。学生目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就是教学和评估需要关注的,评估的目的就是发现学生现有的水平,进而找到与目标之间的差距,称为最近发展区(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)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将两者差距变小。
实施评估的主体有:老师、试题、同伴和自我评估。目前自我评估的使用是最少的,而且人们对自我评估的定义往往比较狭隘。晏子博士指出自我评估具有更大的推广潜力。他用一句古话带出自我评估的理念“授人以鱼,不若授人以渔”。老师主导的评估类似“授人以鱼”,老师的工作量从头到尾都不会减少;但学生如果学会了自我评估,老师后面就不用花时间,类似“授人以渔”。
晏子博士指出在华人社会,要完全实现西方社会的形成性评估理念是非常困难的,所以我们必须另辟蹊径。要将形成性评估对等回馈、差异化教学等理念在实际课堂上呈现,自我评估是很有希望的解决方法。
晏子博士强调自我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分数,而是在于一种学习策略,好处在于不受班级大小的影响,不会增加老师太多工作量,而且参与度比老师评估高,而且符合目前世界范围终身学习(life-long learning)的趋势。
自我评估的理论模型
接下来,晏子博士介绍了自我评估的理论模型,包括确定评估标准、获取信息、反思等过程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,要帮助学生确定不同的评估标准。获取关于自己学习状况的信息也不一定是内部的,也可以是外部的,比如说观察教师在课堂对自己某一表现的反应。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可以互相印证、互补,使自我评估更加真实、客观。晏子博士强调,自我评估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,对学习效果起决定性作用,而自我反思只是自我评估过程的一个环节。因为自我评估过程需要元认知(meta-cognition)贯彻始终,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频率不会低于老师评估,因为学生在接受形成性评估的时候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。通过自我评估任务,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寻求回馈、自我反思的过程,该过程已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,就会自然影响学习效果。只要不将自我评估的分数作为高风险终结性评估目的,自我评估即使不准确问题不大,如果准确更好,但如果两者只能选其一,应该以自我评估为先。
晏子博士介绍了开展高质量自我评估研究的三要素:原创性、显著性和严谨性,并畅谈个人如何满足该三要素的科研旅程。在场师生均表示对自己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大有启发帮助。
晏子博士畅谈个人科研旅程
晏子
晏子,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,副系主任,博士生导师,兼任香港教育大学评估研究中心副总监,及环太平洋地区客观测量学会副主席。他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两个领域:教育评估(特别学生自我评估)以及Rasch(罗氏)模型在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。